当前位置: 首页 招生快讯 正文

高考改革 “定义”教育的未来

来源: 发布人:发布日期: 2016-02-16 已有人浏览

一张个性化成绩单里,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化

2016_02_03_7fff6723f31016a5f70e70e3286d5961.jpg

即将过去的乙未羊年,惊喜一路相伴。有人这样形容:科研屡现大成果、电影频出大票房、教改也有大动作。“大”的背后,隐藏着哪些生动的细节?“大”的背后,传递出多少值得铭记的信号?“大”的背后,还有多少待发掘的潜力和希望?

又是岁末。文化版推出年度特别观察,通过高考改革中的一张成绩单、一家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、一场令人惊讶赞叹的文物展览,重返2015年那些令人难忘的新闻现场,描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,瞭望新年的那些新气象。

——编者

经济决定今天,教育决定未来。

回看已然成为历史的2015年,高考改革的足迹串起了一年的大事记,也指引着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。

在浙江,有这样一张成绩单:它很个性,不只记录考分,还为每位考生的答题情况提供诊断;它很立体,通过它能看出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水平;它也很有前瞻,对照这张成绩单,便可以决定是否要参加第二次选考。这样一张新鲜的成绩单,便是此次高考改革的缩影。

蝴蝶振翅,动人心弦。

更立体的考核

个性化成绩诊断报告、志愿服务计入课时、不再一考定终身……帮学生成为“更好的自己”

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大省市之一,浙江省新高考首次学业水平考试、高考选考成绩日前发布。除了成绩,全省24.9万名考生还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网,下载各科成绩诊断报告单。这张小小的成绩单上,新高考的“新气质”扑面而来。

“以往拿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数,现在,一张A4纸上写满了对考生考试表现的详细分析。”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(10)班学生周妍觉得很新鲜。她选考的科目是物理、化学和历史,诊断报告单分为成绩信息和诊断信息两部分,内容从原先的“卷面成绩”拓展到现在的“试题得分、学科知识、学科能力、考核目标达成”等4个方面。这样的个性化诊断报告,引导学生、教师、教育部门在关心分数之外,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、能力的掌握状况和发展变化,促使教育更科学。

新气象也在上海氤氲。

2月1日,2016年上海学业水平考试暨春季高考成绩发布。这一天,许多高三学生的朋友圈都被各种“求好运帖”刷屏。2015年,上海首次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,报考人数激增。

由统一考试和学校自主测试组成的春考,其实是上海率先展开高考综合改革探索的一块试验田,削弱了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弊端。对于一些总成绩不算出色、存在偏科现象但自有其才能、兴趣的学生来说,通过面试展现自己的动手制作、语言沟通甚至味觉、听觉等天赋,增加了进入心仪高校和专业的机会。

综合素质考核的分量被加大。2015年暑假,同济二附中学生小李格外忙碌。他和同学承担起了普陀区长寿街道组织的“一起‘暑’快乐”的社区小朋友接待任务,策划节目、购买道具材料、布置场地,忙前忙后。在上海,像小李这样参与志愿服务的中学生已累计超过32万人次。上海细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,将高中生志愿服务计入课时,要求不少于60学时。截至2015年底,上海256所高中全部在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注册,高二学生中已有91%参加了志愿服务(公益劳动)。

高考改革“新气质”,不止于此。不再分文理分科,不再一考定终身,把选考的权力交还给学生……一个个新变化,共同构成2015年高考改革的年度记忆。更立体多元的考核思路,更尊重个性的改革态度,让人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的孩子将享受更高品质的教育,成为“更好的自己”。

更深远的影响

改革倒逼中小学和大学更新教学形态,对社会运行系统提出更高要求

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。考核、选拔形式的变化,不仅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、校园秩序的重组,更给现行的社会运行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。

浙江、上海的高中,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大为不同,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开始全面实行“走班制”。

从目前上海高考的语、数、外加上物、化、生、政、史、地6门选一的“3+1”,变成2017年起的高考3科加上学业水平考3科成绩的“3+3”模式,意味着原本多数时间坐在同一间教室内上课的同班同学,现在各有各的课表。课间的全体学生大走班,成了校园每天流动的新景观。

在中学阶段实行走班制,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,也让教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。在不断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过程中,高中教育不断趋近个性化培养。

高考改革的“威力”,也向下、向上延伸。

随着综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加大,一些小学、初中提早动起来,自去年开始,北京市各小学,纷纷推出“乐考”与“乐学”,代替传统的评价与教学方式。考场变身“采摘园”,考分变成“小星星”。“乐考”轻松了孩子的同时,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要求。如何在快乐的同时不脱离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,如何统计数据、进行分析,一个个新课题摆在老师面前。

不分文理科、选考科目自由组合的新规,对大学的招生录取也提出了挑战。如何根据本专业设置选考科目,如何为不同科目背景的学生设置专业培养目标?种种新问题,都需要经过高中和大学的集体讨论。2015年2月,上海市37所本科高校公布了不同专业(类)对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,以便让已经入学的2014级高中生及家长在选科时心中有数。

高考改革的影响还深入社会肌理。

上海目前已建设了1514个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(项目),为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岗位。据介绍,上海多数区县街道社区都已建立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,有专人负责整合社区资源,可以与学校、实践基地共同管理和创设活动项目。带领小学生去参加手工制作,去体育场馆协助教练做助教,去“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”做讲解员……便是上海市打浦桥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提供的项目清单。

既增进社群与学校的互动,也帮助学生加强“公民教育”,这些走出校门的教育很受欢迎。但如何避免“走过场”“刷学时”,如何与教育体系无缝对接,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这些创新的举措能否在全国推开,似乎依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、人口素质、社会组织完善程度等各方面的局限。

更个性化的未来

增加学生选择权,促进人格的完善养成,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“跑道”

上海、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,其余29个省份也陆续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。

从1985年颁布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至今,围绕高考的改革不曾停歇。有进步,也有艰难。此次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:滋生猫腻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,自主招生少了各种“联考”并被放在高考后进行,上海等地将取消高校一、二本之分,高职高专招生另辟新径,异地高考已松动……教育变得更公平、更高效,是不争之事实。

促进区域、城乡平衡,是前进的方向。通过改进分配方式,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,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,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。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,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;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,也要看到,教育资源在城乡、区域间的分配仍然不均衡。看清差距,才能认清中国教育的现状,才能明晰改革方向。尽快实现区域间、城乡间、校际间的优质均衡,让人期待。

增加学生选择权,成为未来的趋势。减少必修,增加选修,人人拥有不同的课表,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“跑道”。有效的改革,能改变延续多年的人才评价体系,树立“成功并不等同于高分”意识,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,充分地发展个性,去做最好的自己。我们的学校和整个社会,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和定力。此外,还应落实高校自主权,这样,大学根据自身发展、定位,个性化选拔人才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。

引导素质教育,是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。培养人格健全的人、唤醒灵魂深处更高贵的自我,是比成绩、成才、成功更为深远而有意义的目标。由“招分”向“招人”转变,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。

中国  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学院路16号   党政办公室电话: 0371-85015000   招生办电话: 0371-85011888   伟德国际(bv1946-源自英国)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@2024豫ICP备17017410号

豫公网安备 41018402000117号  豫ICP备17017410号